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
红军长征路上的康县文化之一——犀牛罗汉院遗址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08-28 17:11:51 117

犀牛罗汉院遗址,位于周家坝镇祁山村二社,平洛河与西汉水交汇的南面山坡上。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西汉水)又东南会平乐(平洛)水,水出武街(阶)东北四十五里,更驰。南溪导源东北流,山侧有甘泉,涌波飞清,下注平洛水。又东迳平洛戍南,又东入汉,谓之‘会口’(今西汉水与平洛河的交汇处,为古渡口)”。明代以前,渡口位于犀牛罗汉院旁边,称“犀牛江渡”。

西汉水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降生地,陇南先民氐羌民族的摇篮,先秦故里。在汉唐时期曾被称为“天下富庶之地”,繁忙的水运,折射出了陇南的商旅之盛。时世之昌,许多文人,都作诗吟唱,皇帝下牒赐额,鼓励地方修建寺庙。

8月1日,县人大副主任冯继才、秦陇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黄愚、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党支部书记苟长途等人对西汉水流域我县长征路上的犀牛罗汉院遗址进行考察。

一、犀牛江与犀牛寺的民间传说

《水经》记载:“漾水(汉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今天水市齐寿山),东至武都(陇南)沮县(陕西略阳)为汉水。”《水经注》记载:“诸言汉者,多言西汉水”。西汉水上游,为古西垂地,土地肥沃,水草丰茂,又有盐井,是非常理想的繁畜之地,是“秦人的发祥地,秦文化的渊源,秦人最后统一全国的摇篮”。

西汉水在康县境内称“犀牛江”。江流曲折,水浪滔滔,南北两岸崇山峻岭,奇峰对峙,风景秀丽,氐羌等民族留下无数的美丽传说和神话。犀牛罗汉院的始建就源于一段神奇的传说。

相传,犀牛潭当年有神奇的犀牛出没。唐朝孝文帝天复年间,犀牛潭边南山上的村庄有一位英俊少年,每逢酷暑炎日,他便常到潭中游泳与犀牛嬉水,久而久之,灵犀相通,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天深夜,熟睡中这位少年突然听到潭中的犀牛在嗷叫。于是,他起床后来到江边,发现江水暴涨,犀牛摇头甩尾示意,自然灾害即将来临,让他喊醒村里人。

这位少年快速回到了村里,叫醒了所有人。这时,暴雨如注,村庄背面的山体突然开始滑坡,泥石流很快掩埋整个村庄,好在人们及时撤离,躲过了灾难。

事后,人们在犀牛潭再也见不到犀牛了。当地民众为了感恩这一神奇的犀牛,把犀牛潭汇入的大江称为“犀牛江”。并在村庄修建了犀牛罗汉院(又称犀牛寺),把犀牛作为村庄的守护神,世世代代供奉敬拜。

《甘肃通志》记载:后周时期,周世宗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天子令地方官修建犀牛寺。北宋时期,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再令修建犀牛寺庙;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将其圣旨全文刻于寺内石碑。

二、犀牛罗汉院胜迹

新编《康县志》记载:唐孝文帝天复年间(公元901——904年),将利县犀牛镇(今周家坝镇)“百姓王师德舍得空闲土田壹段,永为常住,奉使怙□起省牒准敕,命指挥存留院舍”。北宋赵祯皇帝于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十二月一日,勅黄一道,特赐《仁济院》为额。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正月二十八日,地方官员接到降敕。并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九月八日,在犀牛罗汉院立此石碑。

这座康县最早的寺院,当时由正殿、左右厢房和倒殿组成四合院,栋宇辉煌。每当江边云雾缭绕,古刹恰是海市蜃楼。根据民国县志所记,“犀牛江月”为康县八景之一。在明清时期,许多客官商贾、地方文士,寻访瞻仰赋诗者络绎不绝,赞美古寺江边风景,抒发个人的性情胸襟,为康县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周盘,在《渡犀牛江登太石山》中写道:

一曲江流万仞山,

蟠空鸟道兢跻攀。

摇摇双旆烟岚外,

落落孤村水石间。

远树苍茫连剑阁,

寒云缥缈隔秦关。

闾阎已困征输急,

揽辔谁怜赤子艰。

明朝诗人赵守正在《犀牛江月》中写道:

江空牛去迹难寻,

月向沧江空自明。

皓魄沉潭来午夜,

蟾光倒影转寒更。

半湾似钓鱼犹怯,

一颗如珠龙自惊。

七里滩头来眺望,

嫦娥底事太无情。

明朝诗人王存礼在《犀牛江月》中写道:

清江如带号犀牛,

牛去江空迹尚留。

光摇永夜时涵月,

月落山深江自流。

清代学者吕震南在《犀牛江月》中写道:

犀牛江上夜悠悠,

晚景苍茫古渡头。

两岸烟横沙鸟宿,

三更云尽玉蟾留。

月波欲共江波涌,

天影还同水影流。

相对前身频借问,

酒酣万事不知愁。

民国诗人吕芾林在《犀牛江月》写道:

仙人已乘犀牛去,

罗汉殿前纪胜名。

夜静潭以含月朗,

更深水面秋江清。

蜃楼海市须臾约,

云影天光分外明。

相对前身知我是,

频来古寺听涛声。

时至今日,犀牛江水依旧日夜奔流不息,犀牛栖居过的深潭仍沉静如鉴,潭边印有犀牛蹄痕的巨石安详地躺在那里,见证着沧海桑田之变。尊天子之命建造的犀牛罗汉院虽然已毁,但是胜迹可溯。

三、犀牛罗汉院《仁济院赐额牒》碑重要价值。

2017年9月,康县周家坝镇康北商贸城李正宏、周贵仁等人欲重建犀牛寺,在旧址进行开挖地基时,发现了北宋时期的《仁济院赐额牒》残碑和清朝雍正九年(1731)《犀牛罗汉院碑》。

《仁济院赐额牒》残碑,横78厘米,纵82厘米,存文222字,字径3厘米。右上残存上截敕牒“准”字,字径约10厘米。完整敕碑分上下两截,上截摹刻嘉祐七年十二月一日敕牒,下截刊《阶州将利仁济院记》,原碑铭文约19行,横78厘米,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九月八日立石。

参见《康县志·碑文墓志》(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9年12月印刷)原碑文如下:

中书门下牒

阶州将利县仁济院

阶州将利县犀牛江罗汉院

牒奉敕宜赐仁济院为额,牒至准敕。故牒。

嘉祐七年十二月一日牒

礼部侍郎参知政事赵

礼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

吏部侍郎平章事曾

刑部尚书平章事韩

将利县帖罗汉院,据状称:去乾宁五年,□□故右街兴圣寺出家后,於天复八年,随师到阶州犀牛镇,百姓王师德舍得空闲土田壹段,永为常住,奉使怙□起省牒准敕,命指挥存留院舍,蒙使州指挥入省帐申奏,管系讫右据状奉判事,须出给文凭,怙罗汉院普明奉指挥住持,洒扫焚修,不得有违者。

显德三年三月十五日帖

权主薄颜

权县令马

;右上件院舍自起置相承住持,至大宋癸卯岁嘉祐八年正月二十八日,降到敕黄一道,特赐仁济院为额,至癸丑熙宁六年九月八日立石。

三班奉职监将利县税务赵

将仕朗权将利县尉兼主薄事王

□州军事推官将仕朗试秘书省校书朗知将利县事 韩

敕牒,又称符牒,诏书的一种。宋元以来,寺庙多为敕建,寺院之额均由地方守臣陈请,朝廷下牒赐额。宋初由中书门下给牒,元丰后改尚书省给牒,皆宰执亲押。敕牒到后,各寺庙又常将敕牒摹刻于石,制成“石本敕牒”,公告世人。其摹刻时间不定,或数年后始刻,或百年后再镌,或一石一牒,或一石数牒。

从犀牛罗汉院碑文中可以看出,宋仁宗嘉祐七年十二月一日,“中书门下省”颁下文书,奉皇命赐予此地寺院“仁济院”(又名罗汉院)匾额。牒文上署氏:赵、欧阳、曾、韩。根据清代金石学家钱大昕《金石文跋尾》考证,牒尾署衔四人曰:“‘礼部侍郎参知政事赵’者,赵概也。‘礼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者,欧阳修也;‘吏部侍郎平章事曾’者,曾公亮也;‘刑部尚书平章事韩’者,韩琦也。”这四位都是北宋时期,赵祯皇帝的重要辅佐之臣,也是文化名人。

赵概(996——1083),初名里,字叔平,虞城(今河南虞城北)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仕,熙宁初拜官文殿学士,后累官枢密使、参知政事,以及太子少师致士。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刑部郎中曾会次子。天圣二年(1024年),登进士第,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同平章事等,累封鲁国公。卒年八十,获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与富弼齐名,并称“富韩”。

然而,《仁济院赐额牒》碑文提到的将利县,在后周宋时为阶州旧治,后改治福津,其命名或与三国姜维有关,《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云:“武都沮水之西有角弩谷,即蜀将姜维剿五部氐羌之所。”《太平寰宇记》又载:“阶州武都郡,旧理将利县,今理福津县。将利县,东二百一十里,元六乡。本汉氐羌地,汉置武都郡,后魏平仇池,羌属,因改武都为石门县。周闵帝元年改为将利,旧为州理,今为外邑。”

北宋时期,将利县辖有“兰皋、平落、新安、故城四镇”(《元丰九域志》卷三),县治原在今陇南成县镡河乡将利村。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七月,犀牛罗汉院殁于一场水灾。由于此地,当时为吴山桂其孙吴世璠控制区,民国《新篡康县县志》有“据《犀牛寺碑记》载,有罗汉院、仁济院、志民坊,洪化间与将利县治曾圮与水,至今相传有‘洪化二年半,水淹将利县’之语。”将利县城遗址与犀牛罗汉院隔江相望。

陇南境内,在嘉祐七年(1062)十二月一日,宋仁宗敕牒有二,另一牒是《广严院赐额牒》,它位于今陇南市武都区三河镇柏林村。

广严院,俗名柏林寺,是古代阶州著名的古刹,始建于宋代,清代扩建,是目前陇南市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古有“险崖栈道居天险,广严寺院乃壮观”诗句描述,是武都古代八景之一。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四、见证康县历史文化的犀牛罗汉院碑记

今天挖掘出土《犀牛罗汉院碑》,碑文如下:

州治东南隅二百余里有寺名曰“罗汉院”,创自前朝嘉祐年间,前之士民不知。几经……日久渐有冰消瓦解之势。独有僧人海明者,原籍西安府泾阳人也,随父性空出家。□□山水清秀……因果想。(大)雄宝殿可云木天,既补葺,如左圣母、地藏,右犀牛、伽蓝,以及天王诸菩萨,钟□□□殿亦嗣绪焕然……(海)明以一人不惜顶踵,而功成告竣,若是然要非自十方中来也。或鸠工、或庀材、或朱漆丹沙□□中住所出而系毫……常住。东至横道,南至乾水沟直下水溪,西至过道坎,北至两河口。虽其地有肥饶,出有多□□分□□非僧人之有,厥事尤非我国家有道不至此,由是履其境、登其院,不无人杰地灵之感,况乎珠宫辉灿、金相庄严。睹佛面者,恒能于清净法中洗涤恶迹;感悟善念,是于人心风俗。岂曰小补之哉!爰勒诸石,以垂不朽云。

时大清雍正九年正月十六日立犀牛罗汉院碑记。

;仇池廪膳生员汪于丰稿并书。

《犀牛罗汉院碑》虽然较晚,但碑文记载了寺院原名“犀牛罗汉院”,并说寺庙“创自前朝嘉祐年间”。至清雍正时,寺庙尚有宏敞高大的木结构建筑,正殿为大雄宝殿,侧殿主要供奉圣母、地藏、犀牛、伽蓝及天王、菩萨诸神……

犀牛罗汉院是康县最早的寺院。《仁济院赐额牒》残碑和《犀牛罗汉院碑》的挖掘发现有着重要意义,它证实了康县在唐宋时期,就有皇帝赐诏地方官修建寺庙的存在,石本敕牒是康县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见证实物,并为康县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增添新的内容,给美丽乡村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也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储备了丰富的厚重人文资源。

整理:王皓

主办单位: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 陇ICP备2024014450号-1 甘公网安备62122402000136号
Copyright @ 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 www.kxj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服务提供商:阿里云 搜索引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