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善,1910年出生,山东峄县人,早年参加西北军。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营长、团长等职。在长征中抢渡金沙江时,常德善率领部队与敌人昼夜血战,掩护主力胜利渡江,立下战功。
1929年,17岁的常德善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开始给关向应当服务员,后给贺龙当警卫员。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常德善勤奋学习,成长很快,在工作中恪尽职守,战斗中机智勇敢。深得关、贺首长赏识,参军这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嗣后,晋升为排长、连长、警卫大队长等职。1934年升任六师十六团团长,随贺龙、关向应转战在“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他指挥战斗机动灵活,进攻的时候总是冲在前面,退却的时候又总是留在后面。在攻打常德的战斗中,直到红军最后撤出,他才离开阵地。在他的身上充分表现了红军官兵一致和官兵之间团结友爱的光荣传统,同时也表现出他崇高的献身精神。他曾多次在自己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把受了伤的贺龙背下战场,因此,贺龙常说:“在‘湘鄂西’的时候,在三次战斗中,常德善把我背扶下来,他身挂重彩,身上带着三颗子弹,打起仗来非常骁勇,真可说,没有常德善就没有我贺龙。”
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中,常德善任红二军团第六师参谋长,一路负责阻击敌人重兵的追击,掩护主力顺利前进的任务。红二军团抢渡金沙江时,蒋介石大军前堵后追。英勇善战的常德善率第十七团与敌人昼夜血战,掩护主力胜利渡江。1936年7月上旬,二、六军团奉命改称二方面军继续北上。在整个长征途中,常德善精力充沛,行军时扶老携幼,宿营时到营地四周观察地形,布置警戒,照顾干部战士生活休息,访问群众,而他自己却很少休息,为红二方面军的安全转移立下了不朽的战功。有一次,他在山上刨到一些野人参,回来交给警卫人员,叫他们每天给贺龙和关向应煮一个,为首长们增加一些营养。1936年贺龙去西安会见蒋介石,常德善作为随行副官陪同前往,保卫了贺龙的安全。
红二方面军到达陕北后,常德善调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学习期间担任第一分队队长。随后又到中央党校学习马列主义和军事理论,这对常德善后来能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优秀指挥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9月初,常德善任八路军第120师挺进支队队长,率部向华北抗日前线挺进。1938年挺进冀中地区,任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他率部协同我地方部队击退了日军对冀中根据地的五次围攻。在他的指挥下,先后开展了津浦铁路破击战和沧石、交泊公路破击战等,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1942年春,日伪军5万余人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企图将冀中领导机关和主要部队压缩到当时的饶阳、武强、安平、深县地区。常德善率领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部队巧妙与敌周旋,不断打击敌人。
6月初,已经率部跳出日军包围圈的常德善,为了寻找遭受损失又失去联系的30团,率部队又返回中心区,6月7日进驻肃宁县雪村不久,即陷入日军合围中,几次突围未果。危急情况下,他命令警卫员把携带的文件全部销毁,让机关干部和机要人员脱下军装,穿上便衣,利用麦田分散突围。他自己抓过一挺机枪,射击冲上来的敌人。
战斗中,常德善左手被打伤,就用肩膀顶住机枪,右手继续射击。终因寡不敌众,他全身中弹20多处,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