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
【文物里的红色记忆】“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熔铸信仰的时光坐标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7-07 09:28:01 106

纪念碑(正面)
纪念碑(背面)
拓片(正面)
拓片(背面)
 ▲▲▲ “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通体为剑形石制结构,剑柄处饰卷浪纹。碑体高138cm,宽33cm,厚23cm,重150kg,正面自上而下刻“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背面正中自上而下刻“中华民国卅年十二月立”,右侧自上而下刻“黔省黄平县王德馨题(王德馨,即王世敏(1891-1944),字克明,号德馨,贵州省老黄平县老里坝人。1934年与1940年先后两次任康县县长)”,左侧自上而下刻“左连金、李尚举、李根蟠、曹文秀、雍绍尧、陈国祯 同在”。剑柄处饰卷浪纹一圈。该石碑原位于康县云台镇鹰嘴崖上七级石塔之塔顶,该塔70年代已塌毁。1985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由康县文物工作者将其搬运至县文化馆,后由县文化馆移交至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并为其定制底座一台,现伫立于纪念馆院内供参观者瞻仰追悼。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迅速掀起抗日救亡热潮,许多康县籍爱国志士身着戎装,告别家乡、父母和亲人,积极应征参军,奔赴抗日前线。据有关资料证实,有6位康县籍抗日战士光荣牺牲。1941年,为纪念全国抗战4周年,康县各界人士自发联合筹款建造了这块石碑,碑名“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借以追悼为保家卫国抗击日寇在“七七事变”中血染沙场的6名康县籍抗日英烈及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无数康县籍无名英雄,立碑以志而昭,永恒勒以铭记。岁月流逝,原碑因在搬运过程中受到了轻微磨损,部分碑文已变得模糊而不易辨认。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第一次获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奠定了中国作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世界大国地位,书写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篇章。为此付出生命的康县籍抗战英烈们永远活在康县人民心中。

     康县为抗战胜利做出的杰出贡献光耀史册,这块饱含康县人民对抗战英烈深切缅怀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弘扬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也是康县人民抗日事迹的宝贵抗战文物代表,它对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是人们缅怀抗战先烈的重要纪念设施。通过树碑咏志,以烈士事迹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夜间日本军队以有己方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遭到中华民国拒绝后,日本军队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华民国国军抵抗。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起始。

值此七七事变八十八周年之际,让我们以心为碑,永志不忘。


血铸的丰碑,终将矗立于时间之上,
觉醒的民族,永远守护历史的星光。



主办单位: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 陇ICP备2024014450号-1 甘公网安备62122402000136号
Copyright @ 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 www.kxj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服务提供商:阿里云 搜索引擎:百度
正在加载访客统计...